桑毛虫皮炎
概述:桑毛虫皮炎(euproctis similis dermatitis)指因桑毛虫幼虫毒毛刺伤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。桑毛虫又名桑毒蛾,亦称刺毛虫,桑毛虫体有无数毒毛,毒毛中心为空心管道,中有毒液,毒毛脱落后随风飘扬,接触人体后即可发病。
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桑毛虫幼虫散播毒毛的自然条件多在6~10月间,故多在此时流行,而以7~8月为流行高峰。桑毛虫除寄生桑树外,亦可见于白杨、垂杨、梧桐、榆树、槐树、苹果树等多种树木上。因此,常在蚕桑地区及果园、农村发生。它们分布于欧亚各地,我国在皖、苏、浙、粤、川、黔省都有危害,尤以广东蚕桑地区为严重。
病因
病因:桑毛虫体有无数毒毛,毒毛中心为空心管道,中有毒液,毒毛脱落后随风飘扬,接触人体后即可发病。
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毒毛呈箭针形,中空,与虫体毒腺相通,内含激肽、酯酶和其他多肽物质。毒毛接触皮肤后刺进皮肤主要通过毛囊口,亦可通过光滑皮肤及黏膜,但其引起皮疹不一定要刺入皮肤,只要其头端与皮肤密切接触即可。毒毛毒性可保持两年之久,是毒毛内含毒液对皮肤的原发性刺激作用,而非毒毛的机械作用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毒毛刺伤人体皮肤后,约数分钟至十余小时内,局部感剧烈刺痒,继而出现针头至黄豆大小的水肿性淡红色斑疹,约经数小时后发展为斑丘疹或丘疱疹,风团,其中以斑丘疹最多见,为多数散在,大小如绿豆至黄豆大,呈圆形或不规则形,色淡红或鲜红,水肿显著,其中央内常有一黑色或深红色如针头大小的刺吮点。少数亦可呈约如黄豆大小、水肿性红色丘疹,其中心有针头大水疱,经搔抓或擦破后形成糜烂面,干燥后结痂,脱屑,亦有呈黄豆至指甲大小不等风团者。
好发于易受毒毛袭击部位,如颈部、颈侧、胸背上部、肩部及上肢屈侧前臂等露出部位,亦可累及身体其他部位,但较少。
毒毛刺入眼睛后引起结膜炎、角膜炎等。毒毛毒性可保持2年之久。因此,饮用含毒毛的水或吸入毒毛可引起口腔或上呼吸道感染,患者自觉剧痒,尤以晚间入睡前为甚。
病程一般1周左右,可自愈,亦有达2周者,如毒毛继续刺激或搔抓,则病程往往达2~3周以上。
并发症
实验室检查
实验室检查:用立体显微镜检查皮疹处,或透明胶纸反复黏取法,可从皮损处检出毒毛,从患者甲垢中亦可检出毒毛。
其他辅助检查
诊断
诊断:根据发病季节流行情况、发病部位、临床表现、自觉症状,结合实验室检查不难诊断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治疗
治疗:局部治疗原则为去除毒毛,止痛,消炎,避免搔抓,可用中药膏药或胶布,透明胶纸更多粘贴患处,以黏去毒毛,然后外用各种消炎止痒剂,如
樟脑、
石炭酸炉甘石洗剂、鲜马齿苋捣敷或用鲜芦荟(龙舌草)沾雄黄散外擦等。瘙痒剧烈者可给抗
组胺。亦可内服中药清热除湿汤加减。
预后
预后:病程一般1周左右,可自愈,亦有达2周者,如毒毛继续刺激或搔抓,则病程往往达2~3周以上。
预防
预防:采取各种消灭桑毛虫的措施,如诱杀越冬幼虫及成蛾,喷洒桑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(可消灭桑毛虫90%以上,且不危害家蚕),保护毛虫的天敌(寄生蝉、寄生蝇等)。
个人防护主要为预防接触毒毛,在桑毛虫生活季节劳动时,尽量穿好防护衣帽,或穿厚的长袖衣、长裤,并扎紧袖口裤脚。戴风镜口罩。不要在有桑毛虫的树下乘凉或晒衣服、被褥。附近有桑毛虫发生时,如遇大风应关闭门窗,放下蚊帐,防止毒毛侵入。